接受痛苦

🗓 10/11/21 ✎ 1147 words ⏲ 3 minutes

人生本苦,從我們出生到離世,所經歷的種種,處處充滿了苦難,即使有所謂的快樂,那也是短暫的,不能持久的,無論如何,其本質皆為痛苦。

痛苦是怎麼來的呢?叔本華的人生悲觀論述指出,痛苦的根源來自於慾望。

慾望是一種無法掌控的本能力量,驅使生命不斷追逐新的目標,卻始終無法滿足。如果某些相關條件成熟,使得慾望得到了滿足,就會產生快樂,而這種快樂是短暫的,短暫的快樂隨後被無聊取代;如果相關條件不成熟,慾望未能實現,痛苦則隨之而來。這樣的循環使人永無寧日,彷彿被無形的繩索牽引,疲於奔命。

無論是佛學還是悲觀主義哲學,都指出了苦是人生的本質。我們的苦來自於慾望,生命本身就是一團慾望,本能的,無法主控的,被動驅使的。当慾望得到了滿足就會無聊,慾望得不到滿足就會痛苦。生命會無休止的受慾望的驅使,去追求新的目標,永遠無法滿足無窮無盡的慾望。慾望滿足只會帶來短暫的快樂,而之後又會產生新的慾望,再次陷入無盡的痛苦中。

人都有追求快乐舒适和避免痛苦艰辛的本能,然而,這樣的抗拒往往適得其反。當我們試圖避免或逃避痛苦時,痛苦並不會減輕,逃避痛苦可能帶來短暫的舒緩,但也有可能甚至會增強痛苦的層級或延長持續時間。任何試圖擺脫,不接受痛苦的嘗試,是困難的,終將是徒勞無功的。這並非解決之道,反而加深了內心的矛盾與掙扎。

那麼,既然無法擺脫痛苦,我們是否可以選擇另一種應對方式?比如接受痛苦,而非逃避或對抗。痛苦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一部分,如同我們的血肉一般真實存在,無法分割。學會與痛苦共存,不做任何評判,用正念而不是怨念,用接受而不是抗拒,耐心的注意和承認任何不適,同時嘗試與同痛苦和平共處,接受痛苦,不要主觀的希望痛苦消失,放棄內心深處的抵抗,嘗試擁抱痛苦。

接受痛苦並非意味着妥協,而是跳脫出來,用旁觀者的方式來觀察自己的感受。當痛苦出現時,不妨用耐心和理解去面對它,不加評價,不添怨念,而是用溫和的心態去體會其存在。這種接受並不意味著縱容或妥協,而是一種智慧的選擇。放下內心深處的抗拒,反而能讓我們更輕鬆地承受生活中的波折。

接受痛苦,並與痛苦共處,還需要一份不斷的自我反思自我覺察的能力。痛苦是從哪裡來的?它是否真如我們感受的那樣不可承受?真的都是別人故意施加給我的嗎?當我們靜下心來重新審視,往往會發現,許多痛苦源自內心的執念與恐懼,是我們自己放不下,是我們自己和自己過不去。面對它,我們可以選擇接受,嘗試擁抱這些感受,而不是讓其吞噬我們的理智。

接受痛苦,不要將痛苦看作敵人,而是當成人生修行道路上的導師。認識痛苦會讓我們更好的認清自身存在的問題,找出自身的局限性,讓我們明白生活的本質是不停變化的,是無常的。當我們能以平和的心態面對痛苦接受痛苦時,便能獲得一種內心的力量,成為真正的修行者,在人生的波濤中保持心靈的平穩。

智慧